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面對外部關稅戰的沖擊和內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發展服務消費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命題,更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2025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釋放出多個政策信號,其中包括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當前及下一階段擴大養老服務消費的重點是促進消費,這不僅是“銀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助于推動社會從“應對老齡”轉向“積極老齡”,最終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社會治理目標,使養老服務消費成為連接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
養老服務消費是指老年人及其家庭為滿足養老生活需求而購買各類養老服務和產品的行為及過程,涵蓋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文化服務以及養老設施設備和產品消費等。在數智經濟背景下,養老服務消費呈現出新特征新趨勢。其特征表現為營利性與協同性并存,需平衡市場供給與政府托底,同時覆蓋一二三產業且產業鏈長,涉及從支撐技術、產品服務到具體應用場景的多個環節。新趨勢則體現在消費渠道線上化、服務需求智能化、消費選擇個性化、服務場景多元化、消費決策理性化以及消費體驗社交化等方面,這些趨勢豐富了養老服務消費的內涵?!吨袊叼B產業消費趨勢報告(2025)》數據顯示,隨著智慧養老產業的推進,老年人及其家庭對智能化養老服務產品的接受度和需求不斷上升,極大豐富了養老服務消費的新內涵。
我國養老服務消費潛力巨大,挖掘并釋放這一潛力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根據聯合國老齡化劃分標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稱之為老齡化社會。由此,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呈現出從“未富先老、未備先老”轉向“隨老而富、隨老而備”的趨勢。數據顯示,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
擴大養老服務消費更具多層面的社會價值和意義。釋放養老服務消費潛力有助于對沖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在此基礎上,擴大養老服務消費還具有多層面的社會價值。一是能夠顯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的社會融入感,減輕家庭養老負擔,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并穩定就業。也就是說,養老服務業作為典型的“就業蓄水池”,在吸納勞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是有助于推動“養老型”科技創新,加快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社會支持”型治理網絡,促進“科技向善”與社會治理數字化的有效結合。三是有助于建設“適老型”社會,提升老年人的數智化素養,讓他們充分享受數智化時代的紅利,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與長期和諧。隨著智慧養老服務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受益于這一領域的創新與拓展。
養老服務消費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推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老年金融市場、老年健康管理、老年醫療服務等養老服務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與此同時,養老服務領域的短板問題也逐漸凸顯。一方面,由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導致“未富先老”現象出現。另一方面,農村地區養老服務基礎薄弱、服務水平較低,專業人才匱乏。同時,城市中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質量不高,優質普惠服務資源相對稀缺,老年精神文化服務的供給也存在明顯不足。為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以下策略至關重要。
一是完善消費環境。在頂層設計方面,需要完善制度,促進養老產業與養老事業協同發展,探索構建全國統一的智慧養老標準。首先,推廣智慧養老試點示范應用,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品研發,加快培養智慧養老專業人才。其次,還應做好兜底工作,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養老需求,同時要規范市場秩序,確保養老服務的安全可靠。此外,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完善評估和護理體系,使保險制度能夠切實惠及更多老年群體,為養老服務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最后,支持養老服務企業打造品牌,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鼓勵青年參與智慧助老活動,幫助老年人提升數字素養,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在此基礎上,還應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搭建養老服務供需對接平臺,促進養老機構、社區服務組織與家政、醫療等服務的聯動,形成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從而帶動養老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
二是提升消費能力。為提升老年人的消費能力,需從增加收入和激活有效市場兩方面發力。鑒于老年人平均收入水平較低,難以滿足養老服務的剛性需求,我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一方面,積極開發針對剛性需求的養老服務市場和中高收入老年群體市場,培育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和對養老服務平臺的忠誠度,從而逐步激活智慧養老服務市場。另一方面,應不斷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持續優化老年人消費優惠政策,增加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消費模式,以全方位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三是提升消費供給的質量。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應鼓勵有影響力的智慧養老企業牽頭成立產業聯盟,加強養老服務產品的創新研發,提升智慧養老產業鏈的整體實力。一方面,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智慧養老產業,營造自由選擇和個性化服務的市場環境,以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應引進優質智慧養老服務企業,并建立相應的補貼和退出機制,以保障服務質量和市場活力。同時,推動智慧養老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與信息交流,促進涉老數據的共享與整合,實現智慧養老服務的規模經濟和長尾經濟效益。
四是培育新型消費文化。為適應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需求,應積極培育“適老型”消費文化,倡導兼具自由度和舒適度的“機構居家化”養老模式。鑒于老齡化是一個需要學習和適應的過程,社區和村民委員會應發揮作用,幫助居民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逐漸從依賴機構養老轉向“去機構化”和“機構居家化”。借鑒此經驗,我國的養老機構應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護理和心理慰藉,使養老服務消費更具人性化和溫馨感,為老年人提供更具“家的味道”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