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大思政”理念不斷深入推進,高校思政課提質增效成為關鍵課題。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在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引導青年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主動找準著力點、拓寬結合面,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共青團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明確方向:協同育人的時代訴求
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關鍵課程,集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理論性、人文性于一體,是立德樹人、鑄魂育才的第一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思政課往往受到課時安排、教學形式和資源覆蓋等限制,難以充分回應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成長需求。
與之相對,高校共青團依托“校—院—支部”三級組織架構,廣泛深入地聯系青年、組織青年、引導青年,長期活躍于學生思想引領、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文化建設等育人一線,成為引領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助力青年多元成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第二課堂。特別是在“青年實干家”“三下鄉”“挑戰杯”等深受學生喜愛的項目中,團組織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生動實踐,既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關鍵手段,也對第一課堂進行了空間延伸和有力補充。
二者一理一行、一教一導,目標一致、內容相關,協同育人兼具現實需求與理論支撐。如何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深度嵌入思政課堂、提升育人成效,需要從“具體做什么”“怎么做得更好”上出實招、見實效。
找準切口:從團組織優勢中尋找契合點
青年是新時代的生力軍。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做青年工作的共青團一定是沖鋒在前,應充分發揮其優勢,時時處處對學生進行思政引領。
內容協同,推動共青團工作嵌入思政教學主陣地。高校共青團應圍繞思政課程主題,建設青年議題數據庫,廣泛收集整理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難點問題以及社會實踐后的認識變化,提供校園焦點和青年關注點,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問題”融合起來,為教師精準選材、案例教學提供支撐。通過團干部參與課堂互動、青馬學員引領課堂討論、團組織活動延伸課堂主題,鼓勵團干部、青馬學員、先進團員擔任思政課“助講員”“課程助手”,參與備課、案例分享、課堂討論組織等環節,圍繞思政課教學主題,設計相應的團日活動,讓青年在“教”與“學”中成長,推動思政課學習組織化、青年化、日常化,實現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實踐聯動,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高校共青團應主動參與思政課教學項目設計,將志愿服務、實踐調研、政策宣講等團屬活動嵌入課程環節與考核,引導學生將課堂理論轉化為行動表達,實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同時學生形成的調研報告、科技成果、影視資料、志愿服務事跡等內容,可反哺課堂教學,豐富教學素材,實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傳播共建,拓展思想引領的傳播邊界。高校共青團應通過對思政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和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庫,對各類資源進行精準篩選和優化分類,梳理其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類型與特征,實現思政教育數字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銜接、同頻共振。充分發揮“青年講師團”“青年大學習”等品牌效應,通過團支部微團課、團小組微分享等形式,借助短視頻、動漫展播、數字展館等新媒體平臺,把課堂延伸到網絡空間,將“大道理”分解為“小話題”,通過“學生講、學生聽”的形式實現思政課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
強化保障:推動協同育人落地見效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可見,推進高校共青團嵌入思政課,離不開制度推動、人力支撐和資源支持的有機結合。
銜接課程評價體系。應以“大課堂”“大平臺”“大師資”建設為契機,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找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育人契合點、工作交匯點,推動學生參與團組織活動,并將其成果納入思政課考核內容,將課程學習表現作為團員評優、推優入黨的重要依據,實現雙向賦能。
強化師資交叉培養。通過聯合備課、課后輔導、活動策劃等方式,推動團干部參與思政課教學設計與實踐指導,團干部提供案例資源和學生反饋,教師把握政治方向和學理邏輯,合力打造思想深、內容活、形式新的精品課;同時,選派團干部參加思政理論培訓、鼓勵思政教師深入團學一線掛職鍛煉,參與主題團日、社團建設、社會實踐等活動,培育講理論、懂青年、有實踐經驗的“大思政”育人隊伍。
創新協同教育載體。以課程建設為主線,協同社會需求與學生成長需求,統籌學生社團、實踐基地、青年榜樣庫、新媒體傳播矩陣等團屬陣地。一方面,激活“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功能,鼓勵團組織在社區設立紅色走廊、青春讀吧、先鋒講堂等場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空間中隨手可學,推動形成時時有思政、處處是課堂的育人氛圍;另一方面,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形成學生面貌畫像,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任務,創新沉浸式、互動式思政活動形態,通過二維碼打卡任務、數字成就勛章、隨手學H5等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在生活場景與智能場景的融合中創新“大思政”教育場景。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