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師范生既是思政教育的接受者,又是未來職業教育的實施者,其特殊身份要求思政課改革需以前瞻視角探索創新路徑。新時代職業教育對復合型教師的需求,決定了思政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政治素養,更需強化綜合能力培養,尤其是數字素養這一關鍵能力,以適應數智技術重塑教育生態的趨勢。立足“精準思政”,改革應主動融合新技術工具,通過課程內容、實踐教學、人才培育三方面協同推進,實現數智賦能下的特色化轉型。本文以廣西職教師范生為例,聚焦上述三維路徑,為職業教育輸出兼具思想深度與技術能力的優質師資提供實踐參考。
課程內容改革:職業教育元素和本土化特色案例的精準融入
師德師風教育的沉浸式體驗。利用VR技術打造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課堂上模擬未來教師職業場景中會遇到的各類道德困境(學生考試作弊應如何處理),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隨時切換教師、學生等不同體驗視角,通過多視角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職業倫理認知;借助AI倫理對話系統,在課堂上與學生就師德師風教育展開討論對話,該系統可科學分析各項相關案例的數據,通過綜合分析之后為學生提供更為精準的回答,此外還可以將對話歷史進行實時的系統記錄,方便學生課后復盤。
本土化特色的動態案例庫建設。廣西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民族傳統文化以及鄉村振興實踐案例,這些都可以作為思政課教學的素材和案例。學院依托數字化平臺整合這些豐富多樣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政素材,構建動態更新的案例數據庫,思政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一鍵調用其中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融進思政課堂。通過將本土資源與思政課程的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還能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對于案例庫中的案例,運用NLP技術進行標簽化處理,將其分類為不同專題,在教師引用時只需輸入關鍵詞,系統即可自動推送相關類型的案例供思政教師選擇,大大節省查找時間。
實踐教學改革:虛實聯動的思政素養和職業素養培育
全流程數字化實訓的虛擬實踐平臺。通過開發具有廣西特色的職教師范生思政教育數字孿生實訓基地,讓學生在虛擬空間中體驗各種廣西當地特色的紅色文化遺址、民族融合交流、鄉村振興現場,從而加深他們對于思政和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感受思政教育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倫理選擇難題。這種實踐體驗不僅能夠強化職教師范生思政教育的職業導向性,而且能夠為職教師范生未來步入工作崗位面對類似難題時的選擇奠定價值基礎。
構建“數智賦能+文化浸潤”的思政課實踐模式。例如:依托虛擬平臺開展“壯鄉紅色文化”三維實景學習后,組織學生深入百色起義紀念館進行現場教學,通過AI生成的革命故事數字檔案與口述史采集對比,深化歷史認同;借助“中國—東盟產業鏈”虛擬仿真實訓,模擬跨境合作項目后,聯合邊境企業開展民族文化產品出海策劃,在真實商貿中培育家國情懷;結合糖業發展史數字化案例庫,組織甘蔗種植園勞動實踐,利用平臺監測數據優化生產方案,同步開展鄉村振興主題研討,實現技能訓練與思政育人的雙向滲透。
人才培育改革:為職業教育培養雙師型人才
職教師范生思政課改革旨在適應數智化時代需求,培養兼具價值引領能力與數智化技術教學能力的“雙師型”職教后備人才,以支撐未來職業教育發展。
思政教師在開展數字思政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同時兼顧對于職教師范生在數字獲取、使用、創新及安全保障等各項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鼓勵學生通過教師講解、自主學習、朋輩互助等多種渠道,掌握這些數字化知識和技能,進而能夠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后有能力更好地應對數字化浪潮帶來的沖擊。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數字思政實踐活動,職教師范生可以嘗試完成整套數字思政教學實踐流程,包括課前利用數字化技術自主探索知識,課上依托數字化教學工具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完成成果展示,課后借助大數據分析系統科學評估整堂課的表現。
(作者為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廣西職業師范學院2025年校級一流本科課程立項項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項目序號:19〉研究性成果)